陈大受:一个为百姓流泪的清朝宰相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404|回复: 0

dsu_paulsign:classn_11

发表于 2022-6-17 10:42:0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微信图片_20220617103653.png
作者简介:申解生,笔名羊角、清江河、岳麓解哥,网络、微信、博客名夕阳愁容。喜欢阅读,酷爱文学,出版文学著作多部。



陈大受一个为百姓流泪清朝宰相
作者 申解生

很小的时候,我在故乡就听老人们传诵着陈大受的故事。陈大受,祁阳人,前清重臣,清军机大臣,祁阳县下马渡藉塘村人,少时家贫,其父为人佃耕。同族有商人经常外出贩鱼,家有很多藏书,陈大受为其看家,并借此读书。

陈大受幼时沉敏。既长,读书不辍。为了生存,他白天种地,晚上挑灯夜读,刻苦读书。陈大受到了该娶妻的年纪,却因为家里贫穷,一直没能娶妻成家。

当地有一富豪女,父母对她宠爱有加,曾经通过媒人将她介绍给了一个富豪子弟,就在拜堂成亲的时候,主持婚礼的司仪揭开新娘的红盖头,新郎但见新娘满脸的麻子且身材臃肿相貌丑陋,随即扭头离去。婚礼随着新郎的离去无法继续进行,亲朋好友院内乡亲只得悻悻离开。此时的新娘子却表现得十分坦然,当夜独守空房。因白天过于劳乏晚上做梦上厕所将肮脏之物污染了新婚被褥。第二天,新郞提出离婚,新娘被休退回了娘家。、

在这以后的三年里;新娘“丑名远扬”,闺房门前无人问津,常使父母感到忧虑。而这时的陈大受已是一个20多岁的诸生,于是塾师出面替他说媒,向该富家女的父母求婚。开始,女方父母嫌陈大受家里太穷,不想成全这桩婚事。塾师便说“这孩子才气非凡,今后必定有大出息,贫穷只是暂时而已。”这番话敲定了一场婚姻,陈大受就此娶了个“丑富婆“,但他也因此得到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。

塾师一语中的。陈大受果然于27岁考中举人,又于31岁考中了进士,被朝廷选为翰林院庶吉士。乾隆元年(1736年)被授编修,次年乾隆帝下令大考翰林院、詹事府诸人,陈大受凭借真才实学夺得第一,被乾隆帝破格提拔为翰林院侍读。陈大受自从被乾隆帝看中以后,其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,累获升迁,任内阁学士、吏部右侍郎、安徽巡抚、江苏巡抚、福建巡抚。乾隆十二年(1747年)被乾隆帝召回京师,升任兵部尚书,次年调任吏部尚书,后任军机大臣做了宰相。陈大受的身份地位虽然变了,可他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劳动人民的血。他一贯崇尚节俭,仍然过着清苦的生活,每天只吃一小盆白米饭,连青菜都很少吃,更别提什么鸡鸭鱼肉了,由于营养不良,他面黄肌瘦,骨瘦如柴。

正因为陈大受能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和思想感情,所以始终勤政爱民,体恤民间疾苦,处处为穷苦老百姓着想。每逢各地有水灾、旱灾等自然灾难,他必定不厌其烦地上奏乾隆皇帝,力争多拨款赈灾,以救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。

每当上奏说到动情之处,他总是无限悲伤,直至痛哭流涕。后来,每次遇到他奏报灾情时,乾隆皇帝便笑着说:”你又来为百姓哭泣啦!“作为朝廷宰相,能为拯救饥寒交迫的穷苦百姓而哭泣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,也是难能可贵的。

陈大受出身农家,深知民间疾苦。乾隆四年(1739),他被授以安徽巡抚之职。上任之初,陈大受亲自深入民间体察民情,巡视所属州府,复查各类狱案,对于有很大疑问的案件都要亲自审理。他的精明和敏锐,让专门负责狱案的老官吏也感到惊讶。当时,庐州府(今安徽合肥一带)、凤阳府(今安徽凤阳东)、颍州府(今安徽阜阳一带)盗贼猖獗,各州府因惧怕盗贼势力,都不敢过多涉及、过问。陈大受来到之后,坚决严以法制,责令各州府限期严查缉拿,仅仅一月有余,就拿获盗贼50多人,并对其从重处置。这一招迅速见效,使得颍州一带社会风气大为好转。此举不仅深得百姓欢迎,也获得皇帝的奖赏。

陈大受在巡视中发现,淮水南北,有相当一部分百姓处于饥荒状态,苦不堪言,于是就决定开仓放粮,赈济饥民。储谷有限,赈济不足,又开仓发麦,同时上疏朝廷,从江南、广东调来粮食,一边赈济、一边储存。当时,这里常发生部分饥民抢掠米麦充饥的现象,官府都以盗贼论处,陈大受对饥民的苦处有深刻的了解,认为他们的盗掠行为是迫于生存,乃无奈之举,就奏请朝廷,对这些人尽量宽刑,结果使60多人得以释放回籍。    到了麦熟季节,陈大受责令贴出告示: 禁止用粮食制皒造酒,不准富商大户大肆囤积粮食。为了增加粮食产量,他亲自考察了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,发现这里的土地高低不平,有丘有阜,土坡较多,不适宜种植麦子。在福建安溪一带有种植旱稻畬粟的,不需要灌溉,前任总督郝玉麟曾买来种子,教百姓试种,结果收获不小。陈大受上疏,要求户部有关部门大量购进种子,分给各州县,由农民按照当地土地情况,因地种植,大有收益。此事上报朝廷,皇帝闻听,非常高兴,给了陈大受很高的评价,并教谕各部说:“如果大臣们都像陈大受那样体察民情,替我解决这么多问题,而且又符合我的心意,我的心里就更安稳了。”

陈大受在灾荒年中主张“以工代赈”,由朝廷出资,招揽老百姓修筑城池,建造庐舍,疏通沟渠,加固堤岸,既能帮助老百姓度荒,又有利于公益事业。对工程建设,别人都想方设法节省,他却重质量,不随便省费,他说:“用省工恶,他日修更倍之,作百年之计,不宜节于目前。”由于他的悉心治理,在荒年中,江淮数百万农户,饥饿者得以饱食,死亡者得以掩埋。这在当时封疆大吏中是少见的。他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。在安徽任上,他还极力推广一种耐旱增产的水稻种,让当地的庄户人家增产增收。

由于陈大受在安民方面功绩显著,这一年,他又被授以安徽巡抚之职。到任后,他不仅上疏提出粮道应尽早校定各州县漕运的数量,还上疏说,令百姓在冬前搜捕蝻子,有利于灭蝗。乾隆皇帝甚是高兴,多次嘉奖他,并且把搜捕蝻子的办法由直隶(今河北)总督高斌推广。由于常州府(今江苏常州)、镇江府(今江苏镇江)、太仓州(今江苏昆山、常熟、嘉定一带)都遭受水灾,陈大受又开仓放粮。江南一带,有些地方水高于田,筑堤拦水叫圩,防治水灾,以前这里就是依靠圩、堰、塘。有些圩、堰很久没有修筑,有的被废弃,当时经大水冲击,多数已经不起作用了。陈大受就号召民众兴堰、修圩、挖塘、筑堤。由于工程很大、耗资巨大,仅靠百姓来承担完成不了,而且会引起百姓的怨言。陈大受就采取政府出粮、百姓出力的办法,动员大量民工兴修,很快就按期完成。由江浦(今江苏南京)修复整理了三合、永丰、北城等地的圩,重新修整了郭西塘、黄堰,疏通了苏州至太仓的刘家河,使之既适于灌溉农田,又利于防止水灾,一举两得。

丹阳运河口是运河与丹阳湖的交界处,此段河水水位主要依靠丹阳湖补给或贮存,由于水灾及其他原因,河口淤积了大量的泥沙,使河口的水流通不畅。为了保持畅通无阻,需经常清淤。乾隆七年(1742)秋,陈大受上奏朝廷,提出了河口六年大修,每年小修的方案,得到了朝廷的认可。    由于陈大受在江苏的工作卓有成效,乾隆十一年(1746),加太子少保,同时调往福建。到任后,他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,通过对比分析,决定发展贩运商业,于是就在第二年上疏说:“靠近沿海从事商贩的百姓,按例准许他们到暹罗(泰国)造船贩米,返回时如有船无米,应按双倍税率罚款以示惩诫。”经过各部大臣商议,认为可行,于是就在福建境内率先执行,同时命谕陈大受及时上报所发现的问题,鼓励提出合理建议。陈大受的工作得到皇帝的支持,使他更加勤恳,忠于职守,在福建一年多的时间里,办了许多实事。

陈大受重视台湾作为国家门户的作用。以往,台湾每年都有征粮任务,要将粮谷运往大陆,因为台湾比大陆贫穷,时常拖欠,后来发展到长期而且大量的拖欠。在他任福建巡抚时,深谋远虑,认为台湾是福建的潘屏,一旦用兵,粮草运输必然艰难,为了国家安全,他上奏朝廷,不但免除台湾历年积欠,还千方百计增贮积谷40余万石。

不久,召陈大受回京,由于他的政绩较佳,授给他兵部尚书之职。乾隆十三年(1748),调吏部,协办大学士、军机处行走。陈大受工作勤恳,办事又很符合皇帝心意,因此对他嘉奖,将他晋为太子太傅。这年秋天,命他代理直隶总督。

乾隆十五年(1750),授他为两广总督,临行前到皇帝那里辞别并请求圣训。皇帝说:“你直军机处两年,国家万机之事你都亲眼所见。所谓我对你的辞训,没有别的可说,只要在京在外一条心就行了。”不久又任命他协理粤海关。南粤离京城较远,那里的官吏偷安,百姓杂乱,陈大受到任后就采取强硬措施,严惩不法官吏,教化百姓,使政令上通下行,社会风气大为好转。

乾隆十六年(1751),陈大受上疏皇帝,因为身体状况不佳要求解任回归故里,乾隆皇帝很欣赏他的干才,希望他能留任继续工作,但没过多长时间,陈大受因长期积劳成疾,生病身亡。乾隆皇帝对陈大受病逝感到很惋惜,可谓是痛失良才,赐财物祭葬,谥“文肃”,入祀贤良祠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