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修文昌书院之我见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2835|回复: 1

dsu_paulsign:classn_11

发表于 2020-9-19 21:24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112610cwegwksepzwk8k8u.jpg
重修文昌书院之我见
2020年以来,县委、政府将重修文昌书院提到日常上来。
一、为什么要重修?为了争创历史文化名城,推进“文教兴县”战略,庆祝祁阳一中建校110周年。(官方解释)
112334zlg6d6dgl56lbab5.jpg
二、重修规模。建在文昌塔东南50米以外,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,三层砖木和砖混结构,书院里面有个文昌阁,投资3500完元,计划2021年6月建成。
1EF9EE846FB03BB9C3506AC6CB55A664.jpg
三、关于文昌书院的历史。祁阳文昌书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六1588年年,清光绪三十1907年废损明朝祁阳人邓球是一位理学家,又是一位教育家,培植粉榆人才不遗余力。万历八年(1580),他首倡建文昌塔于城东湘江边万卷书岩上。万历十二年,文昌塔竣工,成为境内提倡教育、启发民智的标志性建筑。同时,邓球又在塔旁创建文昌书院是一邑培育人才的文化中心。文昌书院遗址明神宗万历元年(1573)。邓球倡建祁阳文昌塔于万卷书岩之上,于建塔同时兴建书院。明万历十六年(1589)。文昌塔竣工。明万历十八年(1591),文昌书院落成明天启年间(1621-1627)。陈荐之子陈朝燕煽动族人将文昌塔拆毁文昌书院也因而废毁。清乾隆十四年(1749)七月选址新阁山动工复建书院,岁末竣工。后来,堂庭颓,瓦椽已损,梁栋倾斜。清道光十九年(1839)重修,三年后竣工,因南北朝时的水昌县,后并人祁阳管辖,遂改名“永昌书院”清咸丰九年(1859)三月,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大军围攻祁阳县城,驻军书院。水昌书院“穿壁穴墉撤毁楼楹,门牌殆尽”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)永昌书院改为礼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。民国三年(1914)。改为祁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。民国十九年(1930)。改为祁阳县立乡村师范学校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并入祁阳县立中学。1979年衡阳地区将书院旧址拨归新建的祁阳师范。由于几经改建,书院原舍已荡然无存文昌书院遗
012050k58x37a8t38tx2tr.jpeg
(一)邓球(1525—1595)
字应鸣,号来溪,别号寄漫子,七里桥镇排楼湾人。1525年(明嘉靖三年)正月十六日生,十四岁入县庠,并享受当时政府的粮食补贴,成为禀生。嘉靖丙午年(1546),参加乡试(省级)中第八名举人,时21岁。己未年(1559)参加会试(全国级),中第十名。殿试(皇帝主持)中三甲121名,赐同进士出身,初授(直隶省)宜兴县知县,到任四个月,因母逝世,回祁阳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3年)复用为江西弋阳县知县,甲子年(1564)奉聘入廉中式第六名。隆庆二年乙丑 (1565),皇帝亲选为南京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。隆庆丁卯年(1567)年为户部广西清吏司郎中(隆庆4年),戊辰年 (1568),因病回祁养病,到1571(辛末年)四月任南京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。同年7月,因为性格刚直严正,被排挤出南京,降为贵州省铜仁府知府。1571年12月初二到位。至1572年(时47岁),向上级打辞职报告,未获批准,屡留不放,于是邓球闭居衙门,封锁府库,所有事项交给唐推官代理,辞职回祁阳。当时的阮巡抚见邓球治理铜仁有政绩,群众口碑好,专题向朝廷汇报。朝廷批准带原官职回家终养。
回祁阳后,邓球建保障楼、邓氏宗祠、镇祁楼、文昌塔、观音阁、武穆祠讲堂、东兴寺、龙王殿、关圣庙、文昌书院、梅花洞,并刻万历颂于石崖。著有《皇明泳化》136卷,《皇明泳化续集》17卷《理学宗旨》、《闲适剩谈》、《思省录》、《吕仙集》及县志等书,万历十年(1583),明神宗特恩升为亚中大夫、官至三品服色。明万历22年(1595)10月22日殁,享年71岁。
有四子。长子云台,字伯叔,号惺庵,幼入县庠,食禀(国家粮食补贴)。万历元年(1573)年第60名举人,万历20年(1592年),大选时任北直隶省邯郸县知县。关心老百姓疾苦,诛强扶弱,兴利除害,有政绩。后因“父尤”而回祁阳,1597年(邓球死后第二年),邓云台病逝。
次子云阁,三子云登,字荐至,号九皋,通易经,万历乙酉年(1585年)岁贡生,与陈荐之子陈会管,陈荐之侄陈卢族,同被称为“祁阳十英”。四子云同。(以上据康熙年间《邓氏宗谱》。
  (二)邓球之墓
  邓球殁后葬于七里桥镇排楼湾村井塘坪山岭上,与其父邓大森合葬。坟座南朝北。原坟堆高3米,有墓碑及石砌坟圈。坟地长15m,宽8m,原有三层21级石灰石条石台阶,从山脚直达墓地。墓前原有高约5米,宽约4米的石牌楼一座,现墓碑、台阶、牌楼不复存在。
1966年,邓球墓公开被掘。据当时围观者介绍,邓球墓堆大,挖了好几天才见大砚式石板盒,打开石板,上有字,记其生平,官宦履历,及“此处并无金银”等字,即古之墓志铭。中有园铜镜形装饰品一件。稍进,即见泥塑人头一个。未见遗骸。至此,停止挖掘。
邓球墓地仍在。坟堆已平。墓前已葬多棺。2002年,还有“之墓”等碑文条石。现不复存在。2003年,永州市人民政府把该墓定为文物保护单位。墓地保护亟待加强。
(三)邓球之邓氏宗祠
邓球从贵州铜仁回到祁阳,搞了一系列建筑。其中之一是在排楼湾建邓氏宗祠。邓球所建邓氏宗祠在现排楼湾邓氏宗祠右100米处,原为邓传亚住房,1970年后被拆,房地辟为稻田。
现排楼湾邓氏宗祠为1928年重修,分前后两栋。前栋宽12米,高7米,现保存较好。
祠前有石刻对联一副。“诚意正心聿怀先德,义濡仁洽垂裕后昆。”诚,即思诚公,义即思义公。思义公即为邓球曾祖父。
祠前壁上左右各有八幅水彩壁画,都是古戏文故事,如中有一幅为“锂鱼藏刀”。水彩壁画内容已模糊不清(人为地被石灰浆粉刷),但框架清楚。左右照墙顶缘皆有水彩壁画,左右各现存八幅,内容模糊不清同正面水彩壁画。其中右边有幅还比较清晰。一武将骑高头大马,手提大刀,画中右前方是城楼、城门。此宗祠1950年—2000年为排楼湾小学,后栋已改建成二层红砖楼房,上下各二间教室。排楼湾小学被撤后,现为排楼湾村办公地点。
  (四)邓球之古院
  邓球之古院在七里桥镇排楼湾村四组,座东南,朝西北,分前后大厅。前厅前有石砌阶梯九级,阶沿两侧有石砌台坪,宽4米,深3米。前厅为木框架结构。深4米,宽11米,前厅与后厅之中为天井过道,深5米,天井过道均青石灰石覆盖。二级台阶上后厅,后厅为正厅,砖木结构,四垛三间,中为堂屋,两侧为厢房,厢房与堂屋之间用木板,中间加柱隔开(农村俗语“闪子屋”)。这是典型的明朝建筑模式。据说,堂屋两侧木柱上均有“盘龙雕凤”,后主动被毁。左窗被损,只留一方形空间。右侧窗子为雕花窗,现存,窗为方形,四周有木板做成最大限度的圆形,中为几何花纹,最中有一圆形,圆形中残存鸟一只,雕工精细,栩栩如生。厅前柱础石均为石雕。
  (五)邓球之梅花洞
  邓球挂冠回祁后,在湘江东岸筑洞读《易》经。因洞旁有梅,故名梅花洞,他认为:掌中《易》,梅梢花,一般味,意无差。雪初霏,心方悟。所以又称“梅花雪洞”。如今,见过梅花洞的老年人,也称之为“雪洞”。
梅花洞的原址在宝塔街玉皇行宫南150米左右的湘江岸边,原祁阳农械厂家属宿舍大门正背面,有石砌码头直达原洞址。有残留碑迹,碑为一自然石灰石,碑面有黄承先等新刻诗二首。新刻诗左残留五字:“人口……九世云……”(邓甲平按:“九世云……”系“九世云台……”邓球为邓氏八世祖,球之子云台为九世,故可判断是“九世云台”由此也可判断,此处是梅花洞遗址)。碑上有一个在自然石灰石凿雕的方槽。槽长3米、宽20厘米、深20厘米,槽下30厘米还有一方孔二个。宽20厘米、深10厘米,这些显然为木料搭建的孔隙。
据清朝《重修梅花洞记》介绍:梅花洞“前抵江边,后抵官街(现宝塔街),下抵曾士杰水沟,上抵三郎庙”。水沟及三郎庙现在。另据《邓氏宗谱》记载:1897年,县张兵宪颁布告示,并刻碑严禁在梅花洞上作土堆。1900年,陈兵宪重修“梅花洞”。
原梅花洞内有邓球自作的读《易》歌及读易小照,均刻在石壁上。
碑前下2米处有一自然石灰石平台,原刻有“来溪钓台”四字,现不见。
四、建议
1. 与文昌塔风格一致,白墙灰瓦,将临河琉璃瓦的亭子拆除,风格极不相匹配。
35377e5f1df949d2b7ae11b5fd2ec59a_tplv-crop-center_422_236.jpg
2. 将文昌中学里的水塔拆除,水塔与文昌塔组成“双子塔”,大煞风景。
u=421424876,1078608242&fm=26&gp=0.jpg
3. 设立邓球雕像
4. 设立石碑,刻是祁阳考取进士名字,有成就者的简历。自宋至清,祁阳人中进士的有126人,明清中举的有129人。
5. 刻上民国、共和国考取北大清华生名字。
6. 刻上两院院士,获得国家科技奖的科学家名字
7. 刻上国家级教育奖获得者名字
8. 刻上共和国历年来考取大中专学生的数量
9. 分别设立祁阳一中、二中、陶中(三中)、四中等校史馆,挂历届校长的像。
10. 设国学馆。

174014zc2cuicmitmcw0wj.jpg
112612t6zavcqi8lic8my8.jpg

dsu_paulsign:classn_11

发表于 2023-12-6 08:49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强烈支持楼主ing……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