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本土话题] 祁阳种粮大户在梅溪种粮不怕干旱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457|回复: 0
110

dsu_paulsign:classn_11

发表于 2022-8-31 15:48:05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赤日炎炎,热浪滚滚。8月26日,笔者在曾有“十年九旱”的祁阳市梅溪镇刘家新村“早专晚优”双季稻种植万亩示范片看到,绿油油的稻田里,“吃饱喝足”的禾苗叶片舒展,整个田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让人浑身顿感舒畅。
“我们这里现在水源充足,而且全部自流灌溉,不需要用水泵抽水。”正当我们感到惊讶之际,正在田间巡水的种田大户王海峰走过来开心地对我们说道。
王海峰是祁阳市鑫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。2011年,王海峰从粮站下岗后来到梅溪镇刘家新、华塘等村流转土地种植水稻,经过十多年来的艰苦打拼,水稻种植面积由当初的200多亩发展到了现在的3500多亩,王海峰也由当初的一名普通下岗职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,如今每年为国家生产优质稻达1620多吨。
“旱魔”肆虐,禾苗“喊渴”。种粮大户王海峰究竟又是如何有效应对的呢? 俗话说“有收无收在于水。”王海峰今年种植的1450亩早稻和600多亩中稻收割后,平均单产比去年增加了25公斤一亩。目前,他所种植的1450亩晚稻也是长势喜人,王海峰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们,无论当前旱情怎样再大,秋粮丰收基本也成定局。原来在这“丰收”的背后,却浸透着他“未旱谋水”的辛勤付出,让“藏粮于水”与“藏粮于技”、“藏粮于地”三驾齐驱,有力确保了粮食稳产高产。
积极引用灌区“抗旱水”保灌溉。王海峰种植的水稻全部位于梅溪镇“早专晚优”双季稻种植万亩示范片核心区,属于潘市镇石洞源水库灌溉尾水端。由于水渠流经区都是粮食主产区,农田灌溉用水量大,加之渠道存在严重堵塞和渗漏,导致尾端来水往往不仅慢、而且少之又少。为此,当地党委、政府主动对接协调,对渠道进行了清淤清障堵漏,灌溉区实行一个“将军”行令,一把“锄头”放水,从而有效缓解了尾灌区农田的抗旱压力。“我现在抽调7名员工,成立了引水服务队,对灌区来水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,一旦发现断水就及时采取措施,从而有效确保了灌溉到位。”王海峰说道。
充分利用当地岩洞“地下水”保灌溉。“碰到今年这样来势凶猛的大旱、长旱,仅仅依靠灌区渠系来水,要保住这一大片稻田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,怎么办?”王海峰站在田间的机耕道上指着身边一条3米多宽、4米多深的水渠对我们说道:“梅溪镇属喀斯特地貌,境内岩洞多。有一年我发现这条水渠上游既无河坝又无水库,然而流水却常年不断,通过逆水寻源,发现来自三个岩洞里的地下水,不仅流量大、而且水质清澈。为了防止干旱,今年7月初我便请来挖机疏通水沟,将三个岩洞的地下水全部引到了水渠,并利用水渠上修建的四道闸门,通过关闸蓄水提高水位,再自流到需要灌溉的稻田里。”有了岩洞地下水的加持,王海峰那颗时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大半。
流转山塘备足“救命水”保灌溉。万一灌区水、岩洞水一时难以保证灌溉用水,那又怎么办?去年12月,王海峰发现周边有许多废弃的山塘后,心中瞬间便有了主意,当即决定流转过来,用作建设储备应急水源。经过与当地村委会协商,王海峰一次性投入5000多元一口气签下了7口总水面达20余亩的山塘流转合同,并投入3万多元对山塘进行了清淤、开挖和塘埂防漏加固等处理。“现在7口山塘还蓄有2.3万多方水,即使灌区和岩洞里没有一滴活水可来,也可保证农田10天半个月的灌溉用水,再大的旱我也不怕了。”王海峰有了自己的山塘,抗旱底气更加足。
春雨贵如油,抗旱水似金。尽管水源不愁,但王海峰依然十分注重科学管水、合理用水。“当水稻分蘖量达到了预计产量要求的分蘖数量的80%时,既要及时排水晒田,又要防止稻田过干开裂,影响水稻后期的孕穗灌浆。”王海峰在市农业农村局粮食生产工作组的指导下,从8月10号开始,坚持每天从早上6点到上午9点、下午4点到7点就到田间地头去转一转,认真管好稻田用水排灌。“这样,我就既避开了高温时段田间作业,又实现了稻田灌溉节约用水,而且有利于水稻种植增产增收。”王海峰说道。
旱情仍在持续,抗旱一刻也不能停歇。“不管今年的旱情多大、持续多长,我们都会不等不靠,沉稳应对,确保不干死一分亩,不旱死一棵苗,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作出种粮大户应有的贡献。”王海峰与我们交谈完后,扛起锄头走向田埂一路继续向前巡水,每一步都显得是那么地从容和坚定。 5c406b13ee398878f3a16933021c5a5a.jpg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